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資訊 > 行業新聞
勞務派遣合同無效時,勞動者如何主張賠償?
時間:2025-11-11 16:38:59 來源: 作者:
勞務派遣合同無效時,勞動者如何主張賠償?
勞務派遣作為靈活用工的重要形式,近年來因合同無效引發的糾紛呈上升趨勢。根據《勞動合同法》及司法解釋,若勞務派遣合同因主體不適格、內容違法或意思表示不真實等原因被確認無效,勞動者有權主張勞動報酬、經濟補償及損失賠償。本文結合2025年最新法律法規,系統梳理合同無效的認定標準、賠償范圍及維權策略,為勞動者提供實操指南。
一、勞務派遣合同無效的四大認定情形
1. 主體不適格:派遣單位無資質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七條,勞務派遣單位需經行政許可并取得營業執照。若派遣單位未辦理工商登記、營業執照被吊銷,或超經營范圍從事派遣業務,所簽合同無效。例如,某物流公司通過未獲許可的“空殼公司”派遣員工,法院最終認定合同無效,并判令實際用工單位與派遣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2. 意思表示不真實: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
若派遣單位或用工單位以虛假承諾(如“高薪崗位”)誘導勞動者簽約,或通過威脅(如“不簽合同就扣工資”)迫使勞動者接受不平等條款,合同可被撤銷。例如,某電子廠在招聘時隱瞞實際工作內容,勞動者入職后發現與承諾不符,法院以“欺詐”為由認定合同無效。
3. 內容違法:違反強制性規定
崗位范圍違法:根據《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第三條,勞務派遣僅限臨時性(存續時間≤6個月)、輔助性(非主營業務崗位)或替代性(勞動者脫產期間)崗位。若用工單位在核心崗位長期使用派遣工,合同無效。
未繳社保:派遣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違反《社會保險法》第五十八條,合同部分條款無效。
扣押證件或收取財物: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派遣單位扣押勞動者身份證或收取押金的行為,導致合同無效。
4. 形式不合法:未采用書面形式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九條,勞務派遣協議必須采用書面形式。若雙方僅口頭約定權利義務,法院可能以“形式要件缺失”認定合同無效。
二、合同無效時的賠償范圍與計算標準
1. 勞動報酬:參照同崗標準支付
即使合同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派遣單位或用工單位需參照本單位相同或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支付工資。例如,某建筑公司通過無效合同派遣員工,法院判令按正式員工月薪8000元標準補發差額。
2. 經濟補償:按工作年限計算
若合同無效導致勞動關系解除,派遣單位需按《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支付經濟補償:
每滿1年支付1個月工資;
6個月以上不滿1年按1年計算;
不滿6個月支付半個月工資。
例外情形:若勞動者對合同無效存在過錯(如提供虛假學歷),派遣單位可拒絕支付補償。
3. 損失賠償:間接損失需舉證
若合同無效導致勞動者遭受其他損失(如培訓費、誤工費、未繳社保的醫療費用),需證明損失與無效合同的因果關系。例如,某勞動者因派遣單位未繳社保導致無法享受醫保報銷,法院判令派遣單位賠償醫療費自費部分。
4. 連帶責任:用工單位與派遣單位共同擔責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九十二條,若合同無效給勞動者造成損害,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例如,某工廠通過無效合同派遣員工,員工工傷后,法院判令工廠與派遣公司共同賠償醫療費及傷殘補助金。
三、勞動者維權四步法
1. 固定證據:構建完整證據鏈
勞動關系證明:勞動合同、工資流水、工作證、考勤記錄;
合同無效證據:派遣單位無資質的工商查詢記錄、用工單位超范圍使用派遣工的崗位說明;
損失證明:培訓費發票、醫療費單據、誤工證明。
2. 協商調解:優先通過低成本途徑解決
勞動者可先與派遣單位、用工單位協商,或向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基層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例如,某勞動者通過調解委員會與派遣公司達成協議,獲賠工資差額及經濟補償共計3萬元。
3. 申請仲裁: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材料
若協商無果,需在知道權益受損之日起1年內申請仲裁。仲裁材料包括:
仲裁申請書(載明雙方信息、請求事項、事實理由);
證據清單及復印件;
身份證明。
案例:某勞動者申請仲裁后,仲裁委裁決派遣公司支付工資差額2萬元及經濟補償1.5萬元。
4. 提起訴訟:對仲裁結果不服可向法院起訴
若對仲裁裁決不服,勞動者可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將全面審查證據,并可能委托鑒定機構對損失金額進行評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關資訊
浩云動態RELATED
更多>>最新案例NEWS
更多>>
2023-11-27
一般請律師打官司要多少錢?2024-11-18
建設工程合同糾紛判決:法律原則與案例分析2024-10-25
遺產繼承紛爭:案例剖析與法律啟示2024-10-24
離婚財產分割中的遺產繼承權解析2024-08-06
工程合同糾紛法律解析案例:工程完工后對方以質量為由不付款2024-08-06
浩云律所助力企業破繭重生:成功代理廣告企業破產清算案